國新發布12月12日消息:我國水資源短缺,且時空分布不均。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。今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等介紹南水北調東、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有關情況,并答記者問。
水利部加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規范化、標準化建設,積極運用大數據、云技術、物聯網等技術手段,提升工程管理現代化水平,工程運行安全平穩,經受住了特大暴雨、臺風、寒潮等極端天氣考驗,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斷水事件,供水量持續增長,水質穩定達標,經濟、社會、生態等效益不斷擴大、十分顯著。
蔣旭光介紹,南水北調東、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。工程累計調水量已近300億立方米,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.2億人,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,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,成為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線。同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。
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干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標準及以上,東線工程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。受水區居民飲用水水質大為改善。蔣旭光稱,通過置換城市超采地下水,為受水區干涸的河湖實施生態補水,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,得到了水源區、受水區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廣泛贊譽,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斷提升。
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。蔣旭光表示,水利部將持續推進標準化、規范化管理,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,全面提升工程效益。建立水質保護機制,確保水質持續向好;做好節水和地下水壓采工作,加大生態補水力度,助力生態文明建設;深化幫扶,確保移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。尤其要采取得力舉措,全面加快推進后續工程建設,早日構建完善的“四橫三縱,南北調配,東西互濟”的水資源總體格局,持續提高水資源支撐、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能力,為確保國家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